出版日期:2020-12-11 第01版●兵团时政 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记者 莫丽德尔·塔帕衣
为职工群众开展各类培训100余场次,技术推广面积达500余万亩,实现产值超30亿元,百余次穿行于南疆各地,整理记录上万条科研数据……这些数字见证了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在南疆大地的峥嵘岁月。
守着粒粒种子,收获累累硕果。吴翠云扎根边疆30年,潜心教学和科研,成为学子景仰的引路人;选育早熟梨新品种,探索形成适用于南疆地区的红枣密植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
11月24日,吴翠云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既是对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在南疆脱贫攻坚一线奋斗成果的认可,也是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继续做好传帮带、科技助农等工作。”吴翠云说,作为人民教师,希望以个人经历,激励更多学生扎根南疆。
助力增收的“红枣公主”
“不能着急,尽量把它碾碎,研磨得越细,能提取的量就越多……”12月7日,在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实验室里,吴翠云正带着学生筛选红枣优良品系。吴翠云把红枣品种选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让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助力南疆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2013年底,吴翠云到四十七团开展红枣规范化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为职工群众提供密植枣园整形修剪、花果精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服务。
“多亏了吴教授,以前枣树坐果率很低,采用了吴教授的管理技术,收成好了很多。”四十七团职工陈振彪说。在吴翠云的指导下, 陈振彪在林下种植饲草,覆盖园艺地布,防止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果树收益翻了一番。
为更好地服务南疆林果产业,助力群众增收,吴翠云积极探索红枣产业化发展新路径,研究的红枣密植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及枣园林下养殖(种植)模式与技术,应用于南疆14个农牧团场及12个地方乡镇,她被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红枣公主”。
“种枣树是很多群众的生计,我们这些年做的工作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优良的红枣品种,目前新品种选育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希望能够选育出更适合南疆地区种植的优等品种,提高群众收入。”吴翠云说。
学子心中的“吴妈妈”
“吴妈妈”“班主任妈妈”……吴翠云的学生经常这样称呼她。吴翠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心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她所带的班级或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塔里木大学“优秀班集体”“优秀党支部”,吴翠云也多次被评为塔里木大学“优秀班主任”。
吴翠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学生生病住院,吴翠云炖排骨汤给学生补身体,学生放假回家路费不够,吴翠云出钱给学生买车票……
为帮助学生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吴翠云经常带着研究生下基层服务。“吴老师让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塔里木大学设施农业专业研究生袁宇尧说。
“吴老师非常和蔼,手把手教实验方法,纠正我们的错误。我希望毕业后能用所学的知识为南疆发展作出贡献。”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艺专业学生李惠媛说。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吴翠云培养了一批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扎实、服务边疆建设的园艺专业人才。她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教育科研事业,献给了渴望知识的学生。
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10年来,吴翠云常年深入南疆团场连队和地方乡村,为各族群众开展红枣、核桃、香梨等林果技术培训和指导。
“我能坚持到今天,离不开群众对我的认可,这让我感到很自豪,让我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吴翠云说。
“吴教授的科技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一师七团职工杨林秀说,她通过科技培训活动认识了吴翠云,此后就常向吴翠云请教枣树嫁接、修剪等方面的知识。
“吴教授没有架子、很亲切,我们都很喜欢她……”这是接受过吴翠云技术培训的群众说得最多的话。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电话沟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就抽时间到地里去。”吴翠云说。
这些年,吴翠云几乎所有周末和节假日都在果园培训群众,不少地方路途遥远,经常一大半时间都花在路上。为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服务基层上,吴翠云把课程都安排在周二至周四,每到周五就坐车出发,为南疆师团及地方县乡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群众对科技的需求,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吴翠云经常这样说。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果树修剪时间,吴翠云都会频繁地前往皮山农场等地,边讲解边操作示范给群众看,手把手指导群众修剪果树,耐心纠正错误,连续忙几小时,她连水都顾不上喝。
吴翠云带领的科技服务团队科学制定林果业发展技术方案,在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农技处方”,帮助群众解决果树种植实际问题。
“群众依靠科技增收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让我获得了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吴翠云说,她希望选育出更多良种,让种植户的日子更加红火,也让新疆从“红枣大区”成为“红枣强区”。
新闻链接:http://epaper.bingtuannet.com/pc/cont/202012/11/c13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