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媒体塔大
当前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媒体塔大 - 正文

【新华网】青春对话“胡杨” 塔大学子探寻兵团精神“活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网

近日,塔里木大学“芯生命·探垦荒印记 扬兵团精神——做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播者”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与7位不同年代的兵团建设者深入交流,在田间地头与社区院落间,解码兵团精神的传承脉络。

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十一团花桥镇三连大棚种植区进行采访。张凯 摄

“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把四个儿孙都送进了党组织!”在十一团花桥镇莲花溪小区树荫下,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孙长富摩挲着胸前的纪念章,向塔里木大学学子们娓娓道来:“当年我响应号召来到兵团,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粗粮野菜,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一心只想把兵团建设好。我的儿孙们从小听着我讲兵团故事长大,他们深受感染,一个个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位历经战火与屯垦岁月的老人,话音未落已让在场青年红了眼眶。

十一团花桥镇三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梁志勇接受社会实践团成员采访。张凯 摄

离开社区,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三连红枣地,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梁志勇正和职工商议灌溉事宜。“基层工作哪能坐办公室!枣树浇水、大棚补膜、邻里纠纷,都得在田间地头解决才踏实。”田埂间的身影,正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

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的冬枣基地里,创业者高其良捏着改良土壤满脸自豪:“刚来的时候,这片地碱得能析出白霜。改良后的土壤,种出了现在甜度能到20度的‘南疆脆’。”这位在边疆扎根16年的创业者,说起冬枣眼里有光。

社会实践团成员采访高道兴老人。张凯 摄

从企业大棚到养老院,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高道兴望着窗外柏油路感慨:“当年进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汽车到家门——这都是兵团人干出来的!”

在自治区劳模李永红的办公室里,泛黄照片记录着时代变迁:“当年拾棉一人一天百十来斤,寒冬手冻红也不停;现在机械采收,一亩地几分钟就完成。拼体力变拼科技,但‘不服输’的劲没变!”

夕阳西下,社会实践团成员陈玉在笔记本上写道:“他们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会讲故事的胡杨。”这位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在一天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扎根不是口号,是像孙爷爷这样五代党员的坚守,是高叔叔的冬枣大棚里的创新,是我们年轻人接过来的接力棒。”(王芳芳 张凯 白宝伟)

新闻链接:http://xj.news.cn/20250721/8d70c434ffdf4c7797318405f1cf4ac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