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日报


人物:
魏煜轩 塔里木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昆玉红枣科技小院
2024年3月1日,当春日的暖阳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我背着行囊再次来到十四师昆玉市。与三年前作为“三支一扶”志愿者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同,此刻我的身份已转变为塔里木大学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的驻点研究生。望着远处绵延的防护林与星罗棋布的枣园,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2021年盛夏,在皮山农场枣园里,我曾亲眼看见枣农顶着风沙为枣树摘心抹芽,汗水在他们脸上冲刷出沟壑,却冲刷不走因收成不佳带来的愁容。那一刻,我攥紧手中的记录本,在飞沙走石中立下誓言:定要为这片土地找到红枣提质增效的良方。
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这个由塔里木大学与十四师共建的科研平台,成为我践行诺言的起点。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十四师皮山农场、二二四团与和田市周边乡镇的枣园。在走访过程中,种植户普遍反映:“以前觉得多种树,就能多结果,但最终却适得其反。”
面对挑战,科技小院团队迅速行动。吴翠云教授提出了“宽行高干主干形”种植模式,即枣树株距增至2米,行距拓宽为4米,树干高度提升至3.5米,从而显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再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和小型机械的使用,通过拉枝和修剪确定合理负载量,达到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枣果品质的目的。
示范推广阶段,有许多种植户质疑:“树少了,产量不就降低了吗?”为消除种植户的疑虑,我们在二二四团一连选定枣园实地改造,建立84亩示范园,采用“宽行高干主干形”模式,并安排团队记录枣树长势。记得2022年6月,我们举办首场田间观摩会,邀请种植户前来观摩,并耐心为种植户们讲解新模式的科学原理,现场时不时响起阵阵惊叹声。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示范园枣树长势喜人,收获季的答卷更令人振奋:果实饱满,投资成本明显降低,枣园亩均增产83公斤,一级果和二级果比例均提升10%,种植户们亲眼见证了该模式的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3月,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开展培训100余场,覆盖十四师昆玉市所有连队红枣种植户,发放技术手册2000余份。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目前,十四师昆玉市红枣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去年年产值突破28亿元,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除了在二二四团完成科研任务和管理红枣示范园,我还担任四十七团七连的农业技术特聘员,每个月要在四十七团待10天以上,与种植户同吃同住,在田间地头和种植户一起去给枣树摘心抹芽,观察枣树生长情况,手把手传授新技术。今年春天,我还参与了四十七团的大树移栽建园工作。
寒来暑往间,吴教授的教诲常在耳畔回响:“农业科技服务这条路不好走,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能帮助职工群众增产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每当春日里枣树安然返青,秋收时枣树上结出累累硕果,都会让我觉得曾经付出的汗水很值得,那种喜悦胜过任何学术奖励。而这种扎根大地的搞科研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
如今的昆玉,沙海依旧苍茫,但枣园深处已焕发新生:无人机掠过整齐的枣林,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精准滋养根系,物流车满载红枣驶向全国。每当夕阳将枣林染成金色,总能看到种植户们围着枣树说笑——那些曾被风沙刻满愁容的脸庞,此刻绽放的笑容比红枣更甜。科技小院的灯光依然每晚亮起,记录着每株枣树的生长数据,也记录着这片土地从荒芜到丰饶的蜕变史诗。
(金波 整理)
新闻链接:;https://epaper.bingtuannet.com/pc/cont/202507/09/c109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