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大叔,你好,你的牛怎么样了?上次我去看过,没什么大问题,别着急。”齐萌时常接到牧民的电话。这位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仅是学生们的齐教授,也是牧民们信赖的“齐大夫”。

从2015年至今,10年间,齐萌用实际行动将自己活成了一棵扎根边疆的胡杨树。
齐萌的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幅胡杨照片。这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沙漠英雄树,正是他教育理念的象征。“爱国爱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这是齐萌常对学生说的话。

在专业课上,齐萌会讲述老一辈军垦战士如何在戈壁滩上建起现代化农场;在实践教学中,他带领学生走访牧民家庭,让他们亲眼目睹科技如何改变边疆农牧民的生活。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培养出了4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500余名扎根边疆的本科生。在他的感召下,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14名博士人才毅然选择来到塔里木大学工作。
齐萌的课堂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他常说:“兽医专业的实验室应该在牧民的羊圈里,在养殖场的畜栏旁。”这种理念让他的教学充满了泥土气息和生命温度。

他积极带领学生团队3000多人次深入南疆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开展实践操作技术培训100余次,进行布病、包虫病、新冠等人兽共患病预防宣讲等活动200余次,科普农牧民10000人次以上。针对规模化场新生犊牛、羔羊和仔猪腹泻病,带领学生团队驻场研究,制定了合理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在科研领域,齐萌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边疆学者的研究必须立足边疆需求。南疆地区儿童与畜禽共患的肠道原虫病长期困扰当地牧民,他带领团队走遍天山南北,采集了上万份样本,最终系统解析了这些寄生虫的区域性遗传特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他的科研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0余篇论文、81篇SCI、5部专著、4项发明专利。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夜晚,是穿越沙漠时汽车抛锚的惊险,是牧民握着他的手说“齐教授,我家的羊再也不拉肚子了”时的欣慰笑容。
前不久,齐萌荣获2025年度青年先锋奖。领奖台上,他平静地说:“我只是一棵普通的胡杨,有幸生长在这片热土上。”而他的学生们正在天山南北续写着“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新故事。(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彤彤)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acr9oKdcGPpJ7Mi0zIS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