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军(左二)给学生讲解胡杨树的习性(资料图片)。塔里木大学提供
3月27日,夜已深了,而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办公室的灯,却依然亮着。
“老师是个高能量的人,好像一刻也停不下来。”李志军的学生王杰说,“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老师加班到深夜了。”
作为塔里木大学植物学科的带头人,多年来,李志军围绕天然胡杨林保育修复的理论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奔波在塔里木盆地广袤的土地上,收集保存野生胡杨林的种质资源,为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年4月至10月是胡杨研究的最佳时机,因此一年中,李志军和她的团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调查。松软的沙子让汽车无法前进,他们每天只能扛着近5公斤重的梯子和采集工具负重徒步两三公里,来到胡杨林里采样。
为了研究胡杨的生长特性,李志军在胡杨树上爬上爬下采样、测定,拿回去的样本当天还要进行保存处理,常常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在调查过程中,他们经常碰到大风天气,能见度只有几米,连路都看不清,大家只能手拉着手,顶着风沙前进。住宿的条件更是艰苦,胡杨林旁废弃的平房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但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李志军也从未退缩过。
“守护胡杨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胡杨那顽强的生命力感染着我,让我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并且更加热爱这份工作。”李志军说。
保护要传承下去,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深知这个道理的李志军不仅自己守护胡杨林,更带出了一支行走于中国西北五省胡杨分布区的“胡杨守护队”。她如大漠中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抵御着风沙,播撒着绿荫,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一批批学生。
这些年,她带领团队,深入到国内西北五省63个县市的胡杨林分布区,累计收集了4000余份胡杨种质资源,研究确立中国急需保护的33个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665份核心种质的保护方案,建立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胡杨种质资源圃。
经过多年研究,李志军提出延伸式分段围栏封育克隆繁殖更新技术体系和“引水漂种技术+水量调控技术+人工辅助播种技术+优良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从研究个体到种群、群落再到整个生态系统,李志军团队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李志军团队的研究成果“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及科学评价”“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保育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于2016年、2022年获得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胡杨适应干旱的结构生理特征及分子机制”于2024年获得兵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不久前,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李志军说,后续,她和她的团队将从微观的基因水平研究向宏观的景观生态系统探索,使胡杨保护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同时,他们也将坚持开展胡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大家对胡杨的保护意识,让全社会都参与到胡杨林的保护中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
新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31018420378858712&cdn=https://region-xjbt-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