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项目用红色资源赋能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胡杨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融入“三全育人”格局,结合学校地域特色,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构建协同长效的红色基因育人体系。项目寓“红阵地”于学生社区,寓“红队伍”于学生成长,寓“红课堂”“红学堂”于“大思政课”建设,推动“胡杨精神”育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积极培育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品质。
二、关键点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塔里木大学“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
新时代,更好地践行胡杨精神,构建胡杨精神育人体系,促进兵团本地红色文化和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打造铸魂育人长效机制,对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育具有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意义重大。
三、思路举措
(一)寓“红阵地”于学生社区,拓宽思政育人场域
项目拓宽实践载体,发挥社区育人功能。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学生社区建成胡杨精神育人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多个“红阵地”,运用“显性教育表决心-隐性教育入人心-多彩活动心连心”的递进式育人理念和“主题教育铸魂-团日活动凝心-实践活动聚力”的知行合一育人模式,常态化开展红色基因育人活动,让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学生社区。打造“金胡杨”系列精品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先进榜样中受熏陶,激励学生进取有为,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新时代“戍边人”。
(二)寓“红队伍”于学生成长,护航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整合资源,充分调动专业教师、优秀校友、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等育人力量,打造集“行业导师、学业导师、学友导师、成长生活导师”于一体的“红队伍”,组成“胡杨导师”团队,构建“铸人筑梦”育人体系,打造“四航”计划,凝聚育人合力,不断健全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胡杨导师”团队中,行业导师队伍导航新目标,开展“胡杨俊杰”职业导航计划;学业导师队伍引航新起点,开展“胡杨英才”专业领航计划;学友导师助航新生活,开展“胡杨新秀”朋辈助航计划;成长生活导师领航新未来,开展“胡杨学子”健康引航计划。
(三)寓“红课堂”“红学堂”于“大思政课”建设,筑牢学生信仰之基
项目以胡杨精神教育为特色,以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为使命,注重筑牢青年大学生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建设兵团的思想基础,不断深化胡杨精神育人融入“大思政课”格局。按照“知识奠基-理论升华-情感熏陶-实践引导”的模式,遵照“知识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路径,搭建“红课堂”。项目通过“开学第一课”、党团教育讲座,筑牢思想根基;通过课前阅读、思政理论课,形成理论共识;通过名师讲述、艺术熏陶,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基地实践考察,增强价值认同。
项目按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让有故事的人讲故事”的工作思路,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思政“金课”,聘请老党员、老军垦及英模人物为“思政名师”,打造“名师思政导航课”。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基地实境-红色体验-演讲宣讲”的模式,将课程模式推广到中小学,成功开展胡杨“红学堂”育人实践,让红色基因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开展课程被新华社等十余家媒体报道,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所带的班级中,近八成学生留疆工作
四、经验启示
用红色基因赋能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和重点任务。项目通过“红阵地”“红队伍”“红课堂”“红学堂”,构建起胡杨精神育人“红”体系,有效推动了兵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铸人筑梦”育人工程系列活动,探索长效育人机制,孵化出“名师导航思政课”和“金胡杨”系列精品文化活动等精品项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为培养新时代爱国爱疆、担当奉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塔里木大学 王小云)
新闻链接:https://tuanju-wap.bingtuannet.com/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id=1979399&userId=MzYyMzM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