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兵团日报】推动兵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兵团日报

●汪艳霞 毕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这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推动兵团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亟需在顶层设计、内容供给、队伍支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综合发力。

强化系统协同,构建实践育人“大格局”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效提升,首要在于打破壁垒、凝聚合力。兵团高校需跳出单点思维,与各师市、各团场及各相关职能部门构建常态化、深层次的战略协作机制,搭建资源共享、需求对接、协同育人的坚实平台。一是强化统筹规划。锚定兵团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维稳戍边、兵地融合、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科学布局实践项目。重点打造如“重走军垦路”“科技戍边行”“民族团结实践营”“边疆振兴服务团”等主题鲜明、梯次衔接、服务精准的项目体系,确保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健全协同机制。建立由高校、相关部门及重点师市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需求、协同政策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全员育人格局,积极推动形成“兵团出题、高校组队、地方保障、多方受益”的高效协同模式,让社会实践根植于兵团沃土。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度嵌入高校育人体系和兵团发展规划中。高校需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上与社会实践相衔接,兵团各师市则应将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视为智力支持与发展契机,从政策配套、资金保障、安全预案、基层对接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支持,筑牢提质增效的制度根基,确保协同育人机制长效运转。

深耕内容创新,激活实践育人“强引擎”

实践内容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直接决定提质成效。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兵团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并深度契合青年学生特点,打造“接地气、有深度、能育人、见实效”的精品项目。一是聚焦中心任务,服务兵团发展。实践项目要深度融入兵团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民族团结方面,可组织开展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兵地融合发展上,鼓励引导学生深入兵地共建产业园,感受兵地协同发展活力。同时,围绕特色林果产业链升级、智慧农业应用、美丽连队建设等紧迫课题开展相关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加强实践培训,夯实能力根基。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实施精准化、实战化的行前培训“赋能计划”。邀请民族宗教政策专家、边疆治理学者、兵团史研究权威专家以及优秀基层干部代表,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兵团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田野调查方法与群众工作技巧等内容,开展深度辅导与情景模拟教学,确保学生“方向明、政策清、方法活、接地气”,带着“硬本领”扎根基层。三是拓宽实践渠道,激发内生动力。在巩固“三下乡”、志愿服务等传统品牌基础上,深挖活用兵团特色资源宝库。例如,依托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边境特色连队等,开发“重走垦荒路”“军垦生活体验日”等情境化、体验式的沉浸课堂;组织学生“重走军垦路”,沿着老军垦的足迹体验垦荒生活,感悟兵团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建强骨干队伍,锻造实践育人“主力军”

专业化、高水平、有情怀的指导与实践团队,是提质增效的核心支撑。需在队伍结构、能力提升、激励保障上协同用力。一是优化团队结构,实现精准匹配。按需组建跨学科、功能互补的实践团队。重点吸纳政治素养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和学生骨干。例如,开展科技支农实践时,需配备农业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文化润疆项目实践时,需吸纳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及民族学专业相关师生,确保团队能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激发教师动能,强化指导实效。将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成效纳入工作量认定、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年底绩效等考核体系中,激发教师参与指导的内生动力。加强教师专项培训,如定期组织其参加兵团精神、边疆安全稳定、社情调研方法、项目管理等研修与实践,提升其政治素养和指导能力。此外,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实地指导、成果凝练推广等环节,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拓展开放协作,提升品牌能级。积极与对口支援省市高校、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实践团队、共设实践基地、共办特色项目,引入先进理念,输出兵团经验。精心培育并推送优秀项目参评“挑战杯”红色专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评选,通过竞赛展示、案例推广、媒体宣传等方式,显著提升兵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释放实践育人“大能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在于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一是构建立体化成果转化网络。通过举办实践成果展览,对调研报告、文创作品、帮扶案例等进行展示,并深入各团场连队巡展;开展“青春宣讲团”进校园、社区、连队、云端活动,用鲜活的语言讲述兵团故事、团结佳话;强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对典型项目、感人事迹、重要成果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将有价值的调研成果编印成案例集,或报送相关部门作为政策参考依据,让实践成果服务兵团发展决策。二是夯实标准化社会实践支撑。推动兵地共建、校地共建一批主题突出、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长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在军垦纪念场馆、边境特色连队、屯垦戍边遗址等地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在兵地共建社区、产业园区等地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基地;在红枣和棉花主产连队成立乡村振兴主阵地等。地方政府及接收单位须切实履行安全保障、交通住宿协调、在地联络指导等主体责任,确保基地用得好、可持续、能增效。三是围绕兵团发展战略服务决策制定。围绕兵团深化改革、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人才“引育留用”等重大现实课题,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深度调研。鼓励师生运用专业知识,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干部群众心声,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咨政报告,真正体现社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度价值。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塔里木大学团委)

新闻链接:https://epaper.bingtuannet.com/pc/cont/202508/25/c110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