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理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胡杨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胡杨精神的核心内涵体现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胡杨精神的核心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扎根边疆、爱国爱疆做奉献的兴疆固边力量。讲好扎根奉献的胡杨故事,不断适应和服务新时代发展要求,擘画兴疆固边宏伟蓝图。本文重点论述了胡杨精神对新疆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弘扬胡杨精神,可以凝聚兴疆固边力量,推动新疆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为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把握胡杨精神的时代内涵,强化服务兴疆固边的使命担当
胡杨精神凝聚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深刻内涵,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特质的生动写照,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高度契合,彰显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胡杨精神的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对于新时代服务兴疆固边具有重要意义。胡杨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把握其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扎根边疆、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一)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胡杨精神是英雄的兵团人和老一辈建设者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意志品格、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戍边使命。胡杨扎根荒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孕育出一片绿色希望。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亦如胡杨般扎根边疆教育事业,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都坚定履行教育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到边疆教育,就是要培养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把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戍边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把握胡杨精神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培养出更多爱国爱疆、勇于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胡杨精神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和行动指引,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新时代新一代戍边人,用优秀的学识滋养人心,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发展,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胡杨精神高度契合。胡杨精神中蕴含的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体现着热爱祖国与无私奉献建设边疆的情怀,这也是富强和敬业精神的体现。胡杨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地区的具体彰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兴疆固边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胡杨坚守边疆,抵御风沙,如同忠诚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疆土。兴疆固边的过程中需要以胡杨精神为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爱国爱疆、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同样也需要边疆地区的建设者秉持敬业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履行职责,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汇聚兴疆固边的强大合力。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胡杨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指引。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汲取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进程中培育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胡杨精神是胡杨喻体的精神形象凝练,产生于兵团屯垦戍边和新疆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具有红色革命文化底色,代表了新疆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一种精神象征。胡杨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一种表达,其本质、内涵和所反映的时代价值是与时俱进的,是兵团人的精神支柱。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疆就是要强化使命担当,实现兴疆固边。实现兴疆固边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追求,充分挖掘和弘扬能够增强各族人民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新疆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还要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人进疆建设过程中的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兴疆固边过程中更要积极传播体现边疆地区发展趋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胡杨精神是文化润疆的宝贵资源,是新疆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更是新时代激励各级干部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精神指引。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胡杨精神作为精神财富。胡杨精神是倡导我们不畏艰苦、迎难直上、逐渐从失败走向更高层的胜利的强大动力。兴疆固边的伟大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始终与时代呼唤相适应,传承和弘扬好胡杨精神,讲好爱国爱疆的胡杨故事。
二、内化胡杨精神培根铸魂,提升培育时代新人的本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内化胡杨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塑造,更是对时代新人培育体系的全面创新。通过内化胡杨精神,树立扎根边疆,爱国爱疆的情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时代新人,使他们成为兴疆固边事业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用胡杨精神铸魂育人,不断提升培育时代新人的本领。
(一)用胡杨精神坚定培育时代新人的初心
初心是行动的指南,是信念的基石,是教育工作者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坚守,是培育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责任担当,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化胡杨精神,就要求教育者坚定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教育戍边初心使命,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培养具有胡杨品质的新时代戍边人。胡杨生长在荒漠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能够顽强生长,展现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这恰如教育者需要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育人初心的精神写照。面对功利化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胡杨精神以其扎根坚守的品格,为教育者抵御诱惑和浮躁提供精神动力。内化胡杨精神就要求教育者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做到对标胡杨的“信仰扎根”精神,始终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内化于心,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做到汲取胡杨的“逆境坚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立德树人初心不动摇,培养兴疆固边的时代新人。
在边疆大地,胡杨是坚毅与奉献的化身。对于教育而言,传承胡杨精神、融入红色基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以胡杨三千年的传奇故事为引,串联起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奋进征程,点亮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光,引导他们明确家国担当;各学科知识似散落的珍珠,语文借助学科边塞诗、地理学科灌注生态保护、历史学科讲述边疆渊源,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于点滴教学中编织家国情怀之网,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开展胡杨精神育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胡杨林参与生态保护,开展红色研学,追寻先烈足迹,投身社区和乡村振兴服务一线,引导学生亲身践行,如胡杨扎根大地,夯实使命担当。学校应借助胡杨精神全方位育人,培育出胸怀家国、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续写胡杨精神的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力量。
(二)用胡杨精神增强培育时代新人动力
动力是行动的源泉,是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实践中克服困难、创新方法、追求卓越的内驱力,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胡杨在干旱、盐碱、风沙中仍然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其“逆境求存、向上生长”的韧性,这启发教育者面对“拔节孕穗期”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挑战时,应始终以主动求变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破局,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为培育时代新人不断奋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边疆教育力量。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培养兴疆固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之中。立足边疆教育实际,培养扎根边疆、扎根基层、为国奉献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争做胡杨“大先生”,用自己的言行诠释胡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以胡杨为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寻访胡杨榜样,按照“寻胡杨、学胡杨、讲胡杨、做胡杨”的培育模式,培养新时代胡杨青年。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的育人合力,注重培养青年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社会各界积极营造弘扬胡杨精神的良好氛围,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胡杨精神的机会。通过胡杨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良好育人环境的构建,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胡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热情,努力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三)用胡杨精神提升培育时代新人的本领
本领是行动的支撑,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关键。培育时代新人本领是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引领、专业教学、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教育者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创新突破,提升实践能力,以自强不息适应时代变革;扎根边疆,深入学生群体,提升育人精度,以甘于奉献的涵养品格潜心育人,成就学生的未来。边疆教育工作者要用胡杨精神提升育人本领,就需要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将胡杨精神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要将胡杨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全过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胡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他们在理解和感悟胡杨精神中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边疆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培养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边疆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以使他们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边疆教育工作者要鼓励青年学生将胡杨精神融入个人职业规划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同时,边疆教育工作者还要注重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路径,让时代新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三、自觉践行胡杨精神,擘画兴疆固边宏伟蓝图
胡杨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自觉践行胡杨精神是擘画兴疆固边发展蓝图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胡杨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扎根基层、奋斗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教育筑基、科技赋能和人才强边战略,推动边疆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立足本职教育,自觉践行胡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兴疆固边,教育先行。胡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抵御风沙,坚守着一方土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本职,要以胡杨般的坚毅精神,在知识的传播道路上执着奋进。课堂上,每一次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在为学生心灵的荒漠播撒智慧的种子。无论遇到怎样的教学困境,边疆教育工作者都不退缩,用耐心与专业知识浇灌学生,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正如胡杨在恶劣环境中努力汲取养分,绽放生命绿意。面对学生性格与成长的多样性,边疆教育工作者要学习胡杨应对多变的气候的本领,以包容的胸怀和恒定的爱心,因材施教,扶正每一棵可能长歪的“幼苗”,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边疆教育工作者要将胡杨精神融入日常点滴,让教育的薪火在坚守与奉献中代代相传,点亮莘莘学子奔赴梦想的征途,铸就民族复兴的坚实力量基石。边疆教育工作者要将胡杨精神的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坚韧不拔、扎根边疆、默默无闻的品质,使胡杨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以胡杨精神激励青年,营造崇尚胡杨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兴疆固边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二)借助科技赋能,助力兴疆固边教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这一战略指引下,边疆地区积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大力引入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资源,以此来有效弥补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短板。在兴疆固边战略稳步推进的进程中,教育作为关键驱动力,承载着重要责任。科技的蓬勃发展为兴疆固边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在新疆,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科技如同坚韧的胡杨,助力这个地区突破困境。科技的浪潮涌动,为边疆教育注入了活力。借助前沿的教育技术,在线课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新疆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同步聆听优质课堂,如久旱逢甘霖般汲取知识养分,仿佛胡杨在干涸中获得宝贵水源;智能教学设备走进校园,能够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助力教师因材施教,恰似为胡杨抵御风沙而量身定制的坚固屏障,保障每一株“知识幼苗”茁壮成长;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边疆教育不再受限于传统教材,而是拓展至广阔的知识天地,这正是胡杨适应环境、不断拓展生命边界的智慧的体现。在兴疆固边的征途中,我们以胡杨精神为魂,紧握科技这把利剑,扎根教育本职。教育工作者与科技并肩作战,让知识跨越千山万水,让智慧的火种在边疆大地熊熊燃烧,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不懈努力,向着边疆繁荣、祖国昌盛的光明未来大步迈进。
(三)强化人才强边,推进兴疆固边人才汇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人才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及兴边富民行动等重大战略的征程中,我们全力以赴助力人才强边伟大事业,精心打造坚实有力的兴疆固边人才梯队。兴疆固边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而人才无疑是这幅蓝图中最重要的色彩,胡杨精神则为人才注入了坚韧的灵魂。与茫茫戈壁上,胡杨以生而千年不死的顽强意志开启生命华章,如同各地人才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带着知识与技能毅然扎根边疆。教育工作者无惧艰辛,点亮孩子求知的双眸。科技人才助力边疆地区产业革新,在各自的领域落地生根,开启希望之旅。面对发展瓶颈,胡杨死而千年不倒的坚毅鼓舞人心。近段资金匮乏、条件简陋,各领域人才未曾退让分毫。创业者四处奔走拉投资,专家学者在简陋的实验室钻研不辍。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就像那不倒的胡杨,用顽强撑起边疆发展的一片天。岁月流转,胡杨倒而千年不朽成为净胜传承的象征。前辈积累的经验和铸就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在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下,人才交流日益频繁,新一批有志之士汇聚边疆,汲取胡杨精神养分,持续推动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向着兴疆固边的辉煌未来勇毅前行,让人才力量与胡杨精神在边疆大地交相辉映。
边疆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本土人才需夯实教育根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依据新疆特色产业开设专业课程,让年轻人在家门口便能习得实用技能,成为产业发展生力军。搭建成长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等拓宽晋升渠道;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营造公平公正的职场环境,让人才安心扎根。宣传边疆教育机遇时,应突出民族融合、文化多元优势,借助网络和宣讲会等方式推广,配套优厚政策吸引各地人才。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设立教学、科研等多类奖项,表彰先进,激发潜能。人才汇聚后,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力能源产业升级,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以人才强边战略为边疆发展注入蓬勃动力,绘就兴疆固边的辉煌篇章。
[课题项目:2024年度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TSZ2024120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3JY0407);2025年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TDGJSZ2509)
作者:王小云
关键词:胡杨精神;兴疆固边;培根铸魂
新闻链接:https://xszg-pc.app.xinhuanet.com/work/origin/1938188599524761602?type=original_cn&qq_aio_chat_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