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丝路同心圆】张爱萍:打造“四个课堂”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07-29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丝路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系统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各项工作。塔里木大学党委始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办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领域,聚力有形有感有效,着力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思政”四个课堂建设,彰显“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办学特色优势,在加快建设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中,努力把塔里木大学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培养更多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坚持融入课程第一课堂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主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这一重要论断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建设,切实办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第一课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作为思政课教学重要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简明新疆地方史》等公共基础课程,经常性组织开展“兵团屯垦发展史”“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专题课程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课程教学思政融通,深度挖掘不同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的思政育人元素和内容融入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各级各类党课团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体构建思政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课程思政相贯通的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坚持融入实践第二课堂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我们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着力构建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使理论教育跟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推动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丰富实践内容,打造尤良英民族团结实践基地等100多个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融情研学活动,利用暑期常态化组织开展“走出校、走进家”大家访,促进家校育人协同。持续组织“百名教师、万名学生下基层”活动,重点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科技支农、文化宣传、法律服务、教育帮扶、国语普及推广等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让各族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场景中,体会今昔对比,感悟祖国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广泛运用社会大课堂鲜活育人资源,专门组建一批暑期“三下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实践团,深入南疆农村乡镇、团场连队、街道社区,打开青年大学生洞察社会、关照时代的大视野,教育引导师生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行动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融入生活第三课堂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暖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我们聚焦大学校园是“日常育人的主战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平台”功能定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贯穿平常,将校园打造成浸润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三课堂”,促进教育场景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景式育人功能,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彰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校园景观,创作推出“我是一棵胡杨”等一批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文艺精品,组织举办胡杨艺术文化节、“石榴花开”诵读、“我爱我的祖国·传统文化我来讲”等主题文化活动。用好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宝贵财富,把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胡杨精神作为师生入校入职第一课,推进红色校园建设。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推进,深入实施民族团结“细胞工程”,统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现民汉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全覆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实现教职工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友全覆盖。突出学生宿舍、食堂等育人新场景,建立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创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增进团结,在温暖悉心、关爱贴心中成长成才。

坚持融入网络第四课堂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线上“云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认真落实“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建好管好网络育人“第四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相衔接。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净化网络环境,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内容建设,搭建校园全媒体矩阵,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学习共同体、传播共同体,引导各族师生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破坏民族团结、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汇聚网上正能量。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供给,紧密对接学生需求,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对口支援高校优质资源,引进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线上优质课程。依托“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师生运用读、写、拍、画、唱等多种形式,创作一批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网文、音乐、短视频、微电影等,用“网言网语”生动活泼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师生网络素质,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切实把“小屏幕”变成育人“微课堂”。

(作者为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6AmG_016pB9Uvde6DwtGw